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東周刊:華洋大不同 認清港童病症

東周刊
A100-103 | 養和醫療檔案 | 2014-12-10
華洋大不同 認清港童病症
在香港生活的兒童,大多是華裔兒童,亦有部分是其他種族,歐美法日亦不少。他們除了皮膚顏色、種族、國籍不同,所患疾病亦有分別。例如歐美人士常見接吻症(kissing disease),在港童便屬罕見;又例如飲奶後屙嘔肚痛,卻是港童特有的病症;而地中海貧血症,在香港更屬常見……所以在治療時,兒科醫生都會因考慮到兒童的種族來追尋病因。以下兩位兒童病人,正是當中的典型例子。
四歲的維維經常肚痛,而且往往在早上快要上學時便哭喪着臉向媽媽投訴又肚痛,媽媽張太有時都不知兒子是真肚痛還是假肚痛。
「這一年來維維每隔三、五天便叫肚痛,我摸摸肚子又真的發現肚脹脹及聽到腹部發出咕嚕咕嚕聲音。我多次帶他見醫生,都說是輕微的腸胃不適。」不解的肚痛謎團,直至最近到養和求醫才解開。
養和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楊執庸醫生說,在他行醫的數十年間,他發覺歐美兒童和華人兒童病症有不少差異之處。
楊醫生指出,歐亞裔兒童受着基因、生活習慣的影響,致所患疾病亦有不同,例如港童在嬰兒期間常見的黃疸病許多時會嚴重到大腦創傷,在歐美兒童卻極少。
當嬰兒成長時無故夭折的,歐美兒童比例甚高。楊醫生說外國嬰幼兒在一歲以內無故夭折是第四號殺手,在香港或中國卻是少之又少。
而到了青少年期,接吻病(感染性單核白血增多症,即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又稱Kissing disease)在外國非常普遍,但在香港可說是萬中無一。
又例如慢性肺病中的囊腫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在歐美是非常普遍的兒科病症,但在香港,楊醫生行醫三十年來只見過七宗個案,而且都是他主動搜尋得來的。
六成港童 乳糖不耐
但亦有一些病症,在歐美兒童身上罕見,但在香港卻是非常普遍的兒科問題,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病症,正是維維的肚痛病。
「兒童頻呼肚痛,可以是生理性,亦可以心理性。撇除心理性的問題,最常見引致兒童肚痛的,其實是乳糖不耐症。患乳糖不耐症的港童,在空肚飲用牛奶或進食雪糕後感肚子不適,感覺肚脹脹的,然後絞肚痛要上廁所,或肚痛得來便秘,這都是乳糖不耐症的典型病徵。」楊醫生說。
乳糖不耐症有幾普遍?早在一九八五至八六年間,楊醫生特別就此進行調查,率領多位醫學生在各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抽取學生口氣內的氫氣測定調查,發現兩歲以下兒童,患乳糖不耐症比率幾達百分之二十;六歲兒童則近乎百分之六十有乳糖不耐症;十六歲以上和成人,更是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半歲戒奶 酵素消失
為何我們會有大比率的乳糖不耐症患者?楊醫生解釋,人類及所有哺乳類動物(海豹除外)體內都有乳糖酵素酶(lactase),
用以消化奶類,將當中的乳糖分解讓身體吸收。但昔日的華裔父母在幼兒六個月後便為其戒奶,當兒童不再飲用母乳或奶類,腸道中的酵素酶便漸漸消失,到後來再飲用牛奶或其他奶類產品時,便因為無法分解而肚痛、腹瀉或便秘。
何解乳糖不耐症又會引致腹瀉或便秘?楊醫生指當乳類食品進入胃部至小腸才正式被消化、分解及吸收,人體會將乳糖(lactose)分解為(glucose)及半乳糖(galatose),由兩個不同分子途徑將其吸收,並送到身體各部分應用或儲存起來。如乳糖無法被消化,當它到達大腸時遇到很多腸道細菌,細菌視它為食物故大肆進食並釋放很多氫氣,這些兒童便會感到肚脹,然後感腹痛及屙爛便,而由於腸道多氣,患者有時會同時腹痛及便秘。
「以前如果兒童飲用牛奶或奶類製物後腹瀉,家長大多諉過於奶產品問題,其實是兒童自己缺乏該種酵素(lactase)。究其原因,是港童在六個月大後被迫戒奶,改吃稀飯(粥)或米糊,致酵素消失,所以港童的乳糖不耐症,其實是父母自己造成。」楊醫生說。幸好近十餘年情況已改善,很多兒童在六個月大後繼續飲用牛奶。
乳糖酵素酶解肚痛
如有兒童因飲用牛奶後腹痛求醫,醫生如何確定是乳糖不耐症?楊醫生說,可以透過口氣的高度氫氣含量或大便檢驗來確認,「有乳糖不耐症兒童,由於腸道無法消化乳糖,故乳糖會由細菌在大腸內消化而產生大量氫氣。這些氣體被吸入血液,而被運到肺部,由呼出肺氣(口氣)中驗證。也可以在大便中檢驗細菌分解乳糖後的認證還原物質確定是乳糖不耐症。」楊醫生說。
然而由於檢驗乳糖還原物質需要父母在病童大便後,將樣本於半小時內送到醫院的病理化驗室,檢驗人員亦要即時處理才能有效查證,否則一小時後乳糖還原物質被氧化便無法檢查得到。而進食含乳糖食物後,檢查口氣中的高氫含量也可以準確找出乳糖不耐問題。
驗大便實行上有困難,亦不是每家實驗室有口氣測試。豈非難以對證下藥?楊執庸醫生說,其實透過了解兒童飲食習慣及肚痛病徵,醫生大多能斷症,兒童服用乳糖酵素酶後病徵消失,便能確認病症。不過楊醫生提醒,乳糖酵素酶有效時間為半小時,兒童飲用牛奶或食用乳製品如雪糕前進食,才能發揮效用。成人也有不少人患乳糖不耐症,同樣可以服用乳糖酵素酶解決問題。
經常「嗌肚痛」的維維,經楊醫生詳細了解後相信患有乳糖不耐症,目前開始服用乳糖酵素酶,服用後症狀已消失。
美青少年 多接吻症
十九歲的Bonnie是大學生,上月她因為發燒和喉嚨痛而到養和求診,由於病徵持續多天,醫生在檢查過後發現她淋巴腫脹,上顎亦有點狀出血,並有肝臟及脾臟輕微脹大,故安排她入院進行再一步檢查。
像Bonnie的情況,一般醫生或會以為是罕見的病毒性感染,然而楊執庸醫生從初步接觸中已懷疑她患上歐美流行病「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俗稱接吻症,在歐美青少年中十分普遍。這個病症顧名思義,許多病例都是透過接吻而感染的。」楊醫生說。
接吻病是一種由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腺病毒和巨細胞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親密接觸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傳染,常見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在一般情況下,如果與一位帶菌者接吻,就算接吻者口腔沒有潰爛,接吻後二十四小時另一方都會受感染。統計發現美國三十五至四十歲人士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曾感染過這疾病。
華人兒童有抗體
楊醫生說他在北美行醫時,每星期治療數名接吻症患者。在香港三十年卻甚少見到,但最近剛好有兩位,一位年紀較大,一位年紀很小。年紀較大的就是十九歲的Bonnie。而在港見過最年輕的一位患者,只有六個月大。
何解接吻病在香港罕見?楊醫生說因為大部分人有抗體,而由於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使然,令絕大部分港孩一出生便對此病症有免疫力。「港媽全部有抗體,故BB一出生已有抗體。BB六個月大前受媽媽抗體保護,六個月大後要靠自己,如何得到免疫力?事緣香港人口密集,昔日BB大多由婆婆或嫲嫲照顧,中國人餵小朋友先將飯放入自己口中試熱度然後才餵,有甚麼菌都一併傳給給BB,故BB一早已受感染,繼續受抗體保護。
「因初生頭六個月有媽媽抗體保護,故早期被人感染也不會大病。六成港童在兩歲前已有抗體,由於不斷有機會接觸感染,得以維持抗體,故此他們到青春期親吻時都沒有出現此病。但外國沒有此習慣,媽媽沒有此抗體,外國人亦沒有這種親密的餵養習慣,故到了十幾歲親吻其他人時,便透過親吻感染病症。」
然而Bonnie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孩,應該受媽媽抗體保護,何解感染此症?楊醫生後來追查線索,發現病人不是純華人血統,患者的祖母是外籍人士。在確認病症後,楊醫生對症下藥,處方合適的抗病毒藥物,經治療後病人情況已好轉。
正因為華人和歐美人士病症上的大不同,醫生診症時需了解病人背景及生活習慣,才能及早斷症,令病人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早產兒童常見/少兒病症
鑑於基因及生活習慣上的不同,中國兒童所患的病症與外國兒童不盡相同,楊執庸醫生於二○○三年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華人兒童的常見及較少見的病症。
較常見的病症
蒙古斑/小兒玫瑰疹(Mongolian blue spots)
地中海貧血症(Thalassaemia syndromes)
甲型地中海貧血(α-thalassaemia)
G6PD缺乏症——新生兒黃疸、核黃疸(G6PD deficiency-Neonatal jaundice,kernicterus)資料:Health problems in Chinese children are different, CY Yeung, HK J Paediatr(New Series)2003
較少見病症
神經管缺損(Neural tube defects)
囊腫性組織化(Cystic fibrosis-Meconium ileus)
Rh同族免疫作用(Rh-D isolmmunisation)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s)
肥厚性幽門狹窄(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腎發育不良-肺發育不良(Renal agenesis-Pulmonary hypoplasia)
先天性新陳代謝出錯(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撰文:陳旭英 攝影:張文智 設計:林彥博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台灣蘋果日報:蠶豆症寶寶 就醫先告知

台灣蘋果日報
A16 | 周日健康 | By 李妮鍾 | 2014-12-07
蠶豆症寶寶 就醫先告知
在喜迎新生寶寶時,部分家長會接到新生兒篩檢中心通知需至醫院複檢或確認,其中最常遇到的是G6PD缺乏症檢驗項目懷疑為陽性,這時便須進一步抽血定量紅血球中G6PD的活性來確診。
G6PD缺乏症的正式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 deficiency),常稱為蠶豆症,為常見的代謝異常疾病,台灣盛行率約估計為1.61%(男生2.81%,女生0.70%)。此酵素為紅血球在葡萄糖分解代謝過程中的重要酵素,能保護紅血球免受氧化反應的破壞。
預防接觸過敏物
G6PD缺乏症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照護方式為避免接觸會引起發病的物質,如樟腦丸、紫藥水或食用蠶豆(母親若哺餵母奶,本身也不能吃蠶豆)及某些藥物等,因此就醫時應告知醫師,讓醫師根據病情及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的藥物。此外,家長常困惑對於含有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以及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又稱冬青油)等成分的產品,是否可以用於G6PD缺乏症的寶寶?衛福部於2007年曾經發布新聞稿,建議含有上述成分的吸入劑、擦劑、滴鼻劑等,應在仿單上加註「嬰兒及2歲以下的幼童(含嬰兒)禁止使用」的警語(無論是否有蠶豆症),而其他的外用劑型則須詢問醫師或藥師並謹慎使用。含樟腦的外用藥品建議蠶豆症患者無論年紀大小均勿使用,而含有甲基水楊酸的外用軟膏需加註每天使用量的上限,以避免中毒。
延遲治療 恐致死
大部分的蠶豆症患者是沒有症狀的,只要預防得當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病。但若接觸到會引起發病的物質,紅血球將產生過多的過氧化氫(H2O2),導致紅血球的破裂(所謂的溶血),並產生像是新生兒黃疸、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貧血等。患者的症狀為疲累、背痛、貧血、黃疸或深茶色(或可樂色)尿。抽血檢查可發現血紅素降低、未結合型膽紅素上升。對於產生黃疸之新生兒可以照光或換血治療,如延遲治療時機,則恐發生核黃疸,甚至有死亡風險。其他年紀的患者,則會依照發病嚴重度給予輸液或輸血治療等。發病的機率與病患本身殘餘的酵素活性、年紀、體重、接觸物質的量都有關係。如果發病或是接觸到可能會引起發病的物質,請患者盡速就醫。
作者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 李妮鍾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2014年9月12日 星期五

香港新Monday:精油的化學成分(四)

香港新Monday
H069 | Relax & Recharge | By Kylie Lam | 2014-09-12
精油的化學成分(四)
今次介紹的兩種存在於精油中的化學成分,它們的功效比較強,但使用含這些化學成分的精油時,我們都要格外小心。
酚類(Phenol)
由氫、氧原子組成的羥基,能構成芳香環,成分的字尾與醇類(Alcohol)一樣都是「ol」,所以大家要留意,不要只看成分的名稱或名稱字尾去判斷,還要靠鼻子去判斷。一般含酚類的精油都有強烈濃郁草本的藥性氣味,成分有百里酚(Thymol),存在於百里香精油中;丁香酚(Eugenol),存在於丁香、肉桂葉、西印度月桂精油中。它們的主要功能是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也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能強化免疫系統,對神經系統有激勵作用。
**要注意的是,未經稀釋或過量使用含豐富酚類的精油,會有導致肝中毒及神經中毒的風險。另外,未經稀釋使用該類精油會刺激皮膚及黏膜組織。孕婦、嬰幼兒、小孩及服用抗凝血藥人士、肝病患者都應避免使用。此類精油必須低濃度及短期使用。
酮類(Ketone)
包含碳及氧原子,是脂肪族,成分的字尾是「one」,成分有樟腦(Camphor),存在於迷迭香、樟腦、醒目薰衣草、鼠尾草精油中;松樟酮(Pinocamphone),存在於牛膝草精油中;側柏酮(Thujone),存在於鼠尾草精油中;薄荷酮(Menthone),存在於胡椒薄荷精油中。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具有很高的黏液溶解和袪痰功效,能強化免疫系統,能治療傷口,促進結疤,具分解脂肪,促進膽汁分泌。
**要注意的是,未經稀釋或過量使用含豐富酮類的精油,會有導致神經中毒及流產的風險。孕婦在整個懷孕期都不能使用。嬰幼兒、小孩、癲癇症患者也不可使用。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俗稱蠶豆症)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含樟腦(Camphor)成分的精油。此類精油必須低濃度及短期使用。
治療師簡介:Kylie Lam(MIFPA),國際認可IFPA註冊香薰治療師,Thann Sanctuary(Hong Kong) aromatherapist。
Facebook:kyli's aroma
E-mail:kylis_aroma@yahoo.com.hk
Text / Kylie Lam Photo / 資料圖片 Design / Foyo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2014年4月20日 星期日

公教報:藍藥水的點滴

公教報
17 | 文教 | 望聞問切 | By 黃宗顯 | 2014-04-20
藍藥水的點滴
從前,除了紅藥水外,藍藥水是另一種常見的家中必備藥用品。在同一藥箱裡同時擺放了紅藥水和藍藥水,大家都知道它們是用來處理傷口的,但是,除了顏色不同外,很多人都不知道兩者的化學成份和不同用途。後來紅藥水因為含汞,有潛在汞中毒的風險,美國有關當局質疑其安全性,其後市場上再看不到紅藥水。今天很多人的家裡沒有紅藥水的蹤影,同時好像藍藥水也不見了,究竟原因何在?
藍藥水又稱為紫藥水,成份是一種有機化合物甲基紫(Methyl Violet),又稱為結晶紫或龍膽紫。被冠以龍膽紫這名稱,不是因為它由龍膽花提煉出來,而是由於它的顏色跟龍膽花的花瓣顏色相似。甲基紫可作染料使用,混合物中比例的不同,可出現不同深淺的紫色,可將紙張、棉織品和皮革染色,也可用以製作墨水和列印墨。
除了用作染料外,甲基紫也可用作酸鹼指示劑,中學生上化學課時,在實驗室有機會應用,甲基紫屬鹼性,作液體測試時,顏色的變化顯示了被測試物質的酸鹼值(或pH值)。在低pH值時,指示劑呈現黃色,在高pH值時,顏色會變成紫藍色。
另外,甲基紫也可應用在醫學上,有殺菌、消毒和防腐作用。藍藥水被塗在傷口上,便與細菌的蛋白質結合,影響細菌的代謝,抑制它們感染,可被應用於創傷、燙傷、潰瘍、鵝口瘡、陰道或外陰發炎等情況。
假如有六磷酸葡萄糖去氫酵素缺乏症(又稱G6PD缺乏症或蠶豆症),便不可接觸藍藥水,否則會出現急性溶血反應,血液裡的紅血球會不正常分解,導致血液中的氧氣傳送減少,可能出現黃疸、貧血、呼吸急速、心臟衰竭、甚至休克。情況嚴重時,可能出現身體組織死亡,有生命危險。G6PD缺乏症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跟X染色體有關,主要受影響的是男性。
跟紅藥水相似,藍藥水也會令傷口周圍皮膚染色,影響外觀。由於甲基紫可能導致基因突變,有潛在的致癌風險,所以今天我們不再應用藍藥水。
作者電郵: drwongchunghin@gmail.com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香港蘋果日報:止嘔藥Domperidona 兩歲以下不宜服用

香港蘋果日報
A12 | 港聞 | 2015-02-27
止嘔藥Domperidona 兩歲以下不宜服用
【專家之言】
對於澳門五個月大患有蠶豆症男嬰猝死,醫生被指開錯藥,有香港藥劑師指涉事的兩種藥物,其中一種止嘔藥不建議供兩歲以下嬰孩服用,在外國更有警告指長者服用可致死亡;但有心臟科醫生稱兩種藥物均不是蠶豆症禁服藥物。
加國︰長者服用可致命
香港醫院藥劑師學會會長崔俊明指,止嘔藥Domperidona可治療腸胃不適及作嘔作悶。今年一月,加拿大衞生當局發出警告,指六十歲以上長者服用此藥,可引致心律不齊、心臟停頓及突然死亡等風險。而本港醫生使用此止嘔藥,一般建議兩歲以上小孩才可服用。但崔表示,醫生有權為兩歲以下嬰孩處方此藥作「非適應症治療」,但必須同時向病童父母表明風險。
心臟科醫生何鴻光稱,蠶豆症病人一旦服錯藥致病發,會出現溶血症致貧血,會致全身黃疸、小便轉色等病徵,即使有致命風險,亦非半日內會發生,「多幾日先會有事」。對於蠶豆症,醫學界有一禁用藥物列表,但涉事兩種藥物均非列表內,其中止嘔藥更屬常用藥物,會按醫生臨床判斷是否處方予病童。
■記者龔蕙芝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