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刊
A100-103 | 養和醫療檔案 | 2014-12-10
A100-103 | 養和醫療檔案 | 2014-12-10
華洋大不同 認清港童病症
在香港生活的兒童,大多是華裔兒童,亦有部分是其他種族,歐美法日亦不少。他們除了皮膚顏色、種族、國籍不同,所患疾病亦有分別。例如歐美人士常見接吻症(kissing disease),在港童便屬罕見;又例如飲奶後屙嘔肚痛,卻是港童特有的病症;而地中海貧血症,在香港更屬常見……所以在治療時,兒科醫生都會因考慮到兒童的種族來追尋病因。以下兩位兒童病人,正是當中的典型例子。
四歲的維維經常肚痛,而且往往在早上快要上學時便哭喪着臉向媽媽投訴又肚痛,媽媽張太有時都不知兒子是真肚痛還是假肚痛。
「這一年來維維每隔三、五天便叫肚痛,我摸摸肚子又真的發現肚脹脹及聽到腹部發出咕嚕咕嚕聲音。我多次帶他見醫生,都說是輕微的腸胃不適。」不解的肚痛謎團,直至最近到養和求醫才解開。
養和醫院兒科專科醫生楊執庸醫生說,在他行醫的數十年間,他發覺歐美兒童和華人兒童病症有不少差異之處。
楊醫生指出,歐亞裔兒童受着基因、生活習慣的影響,致所患疾病亦有不同,例如港童在嬰兒期間常見的黃疸病許多時會嚴重到大腦創傷,在歐美兒童卻極少。
當嬰兒成長時無故夭折的,歐美兒童比例甚高。楊醫生說外國嬰幼兒在一歲以內無故夭折是第四號殺手,在香港或中國卻是少之又少。
而到了青少年期,接吻病(感染性單核白血增多症,即Infectious mononucleosis,又稱Kissing disease)在外國非常普遍,但在香港可說是萬中無一。
又例如慢性肺病中的囊腫性纖維化(Cystic fibrosis),在歐美是非常普遍的兒科病症,但在香港,楊醫生行醫三十年來只見過七宗個案,而且都是他主動搜尋得來的。
六成港童 乳糖不耐
但亦有一些病症,在歐美兒童身上罕見,但在香港卻是非常普遍的兒科問題,其中一個最常見的病症,正是維維的肚痛病。
「兒童頻呼肚痛,可以是生理性,亦可以心理性。撇除心理性的問題,最常見引致兒童肚痛的,其實是乳糖不耐症。患乳糖不耐症的港童,在空肚飲用牛奶或進食雪糕後感肚子不適,感覺肚脹脹的,然後絞肚痛要上廁所,或肚痛得來便秘,這都是乳糖不耐症的典型病徵。」楊醫生說。
乳糖不耐症有幾普遍?早在一九八五至八六年間,楊醫生特別就此進行調查,率領多位醫學生在各幼稚園、小學以至中學抽取學生口氣內的氫氣測定調查,發現兩歲以下兒童,患乳糖不耐症比率幾達百分之二十;六歲兒童則近乎百分之六十有乳糖不耐症;十六歲以上和成人,更是高達百分之七十以上。
半歲戒奶 酵素消失
為何我們會有大比率的乳糖不耐症患者?楊醫生解釋,人類及所有哺乳類動物(海豹除外)體內都有乳糖酵素酶(lactase),
用以消化奶類,將當中的乳糖分解讓身體吸收。但昔日的華裔父母在幼兒六個月後便為其戒奶,當兒童不再飲用母乳或奶類,腸道中的酵素酶便漸漸消失,到後來再飲用牛奶或其他奶類產品時,便因為無法分解而肚痛、腹瀉或便秘。
何解乳糖不耐症又會引致腹瀉或便秘?楊醫生指當乳類食品進入胃部至小腸才正式被消化、分解及吸收,人體會將乳糖(lactose)分解為(glucose)及半乳糖(galatose),由兩個不同分子途徑將其吸收,並送到身體各部分應用或儲存起來。如乳糖無法被消化,當它到達大腸時遇到很多腸道細菌,細菌視它為食物故大肆進食並釋放很多氫氣,這些兒童便會感到肚脹,然後感腹痛及屙爛便,而由於腸道多氣,患者有時會同時腹痛及便秘。
「以前如果兒童飲用牛奶或奶類製物後腹瀉,家長大多諉過於奶產品問題,其實是兒童自己缺乏該種酵素(lactase)。究其原因,是港童在六個月大後被迫戒奶,改吃稀飯(粥)或米糊,致酵素消失,所以港童的乳糖不耐症,其實是父母自己造成。」楊醫生說。幸好近十餘年情況已改善,很多兒童在六個月大後繼續飲用牛奶。
乳糖酵素酶解肚痛
如有兒童因飲用牛奶後腹痛求醫,醫生如何確定是乳糖不耐症?楊醫生說,可以透過口氣的高度氫氣含量或大便檢驗來確認,「有乳糖不耐症兒童,由於腸道無法消化乳糖,故乳糖會由細菌在大腸內消化而產生大量氫氣。這些氣體被吸入血液,而被運到肺部,由呼出肺氣(口氣)中驗證。也可以在大便中檢驗細菌分解乳糖後的認證還原物質確定是乳糖不耐症。」楊醫生說。
然而由於檢驗乳糖還原物質需要父母在病童大便後,將樣本於半小時內送到醫院的病理化驗室,檢驗人員亦要即時處理才能有效查證,否則一小時後乳糖還原物質被氧化便無法檢查得到。而進食含乳糖食物後,檢查口氣中的高氫含量也可以準確找出乳糖不耐問題。
驗大便實行上有困難,亦不是每家實驗室有口氣測試。豈非難以對證下藥?楊執庸醫生說,其實透過了解兒童飲食習慣及肚痛病徵,醫生大多能斷症,兒童服用乳糖酵素酶後病徵消失,便能確認病症。不過楊醫生提醒,乳糖酵素酶有效時間為半小時,兒童飲用牛奶或食用乳製品如雪糕前進食,才能發揮效用。成人也有不少人患乳糖不耐症,同樣可以服用乳糖酵素酶解決問題。
經常「嗌肚痛」的維維,經楊醫生詳細了解後相信患有乳糖不耐症,目前開始服用乳糖酵素酶,服用後症狀已消失。
美青少年 多接吻症
十九歲的Bonnie是大學生,上月她因為發燒和喉嚨痛而到養和求診,由於病徵持續多天,醫生在檢查過後發現她淋巴腫脹,上顎亦有點狀出血,並有肝臟及脾臟輕微脹大,故安排她入院進行再一步檢查。
像Bonnie的情況,一般醫生或會以為是罕見的病毒性感染,然而楊執庸醫生從初步接觸中已懷疑她患上歐美流行病「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俗稱接吻症,在歐美青少年中十分普遍。這個病症顧名思義,許多病例都是透過接吻而感染的。」楊醫生說。
接吻病是一種由人類疱疹病毒第四型、腺病毒和巨細胞病毒所引起的病毒性疾病。傳播途徑主要是透過親密接觸如接吻、分享食物或咳嗽而傳染,常見於十幾歲的青少年。在一般情況下,如果與一位帶菌者接吻,就算接吻者口腔沒有潰爛,接吻後二十四小時另一方都會受感染。統計發現美國三十五至四十歲人士中,有百分之九十五曾感染過這疾病。
華人兒童有抗體
楊醫生說他在北美行醫時,每星期治療數名接吻症患者。在香港三十年卻甚少見到,但最近剛好有兩位,一位年紀較大,一位年紀很小。年紀較大的就是十九歲的Bonnie。而在港見過最年輕的一位患者,只有六個月大。
何解接吻病在香港罕見?楊醫生說因為大部分人有抗體,而由於中國人的生活習慣使然,令絕大部分港孩一出生便對此病症有免疫力。「港媽全部有抗體,故BB一出生已有抗體。BB六個月大前受媽媽抗體保護,六個月大後要靠自己,如何得到免疫力?事緣香港人口密集,昔日BB大多由婆婆或嫲嫲照顧,中國人餵小朋友先將飯放入自己口中試熱度然後才餵,有甚麼菌都一併傳給給BB,故BB一早已受感染,繼續受抗體保護。
「因初生頭六個月有媽媽抗體保護,故早期被人感染也不會大病。六成港童在兩歲前已有抗體,由於不斷有機會接觸感染,得以維持抗體,故此他們到青春期親吻時都沒有出現此病。但外國沒有此習慣,媽媽沒有此抗體,外國人亦沒有這種親密的餵養習慣,故到了十幾歲親吻其他人時,便透過親吻感染病症。」
然而Bonnie是土生土長的中國籍女孩,應該受媽媽抗體保護,何解感染此症?楊醫生後來追查線索,發現病人不是純華人血統,患者的祖母是外籍人士。在確認病症後,楊醫生對症下藥,處方合適的抗病毒藥物,經治療後病人情況已好轉。
正因為華人和歐美人士病症上的大不同,醫生診症時需了解病人背景及生活習慣,才能及早斷症,令病人及早得到適切治療。
早產兒童常見/少兒病症
鑑於基因及生活習慣上的不同,中國兒童所患的病症與外國兒童不盡相同,楊執庸醫生於二○○三年曾發表研究報告,指出華人兒童的常見及較少見的病症。
較常見的病症
蒙古斑/小兒玫瑰疹(Mongolian blue spots)
地中海貧血症(Thalassaemia syndromes)
甲型地中海貧血(α-thalassaemia)
G6PD缺乏症——新生兒黃疸、核黃疸(G6PD deficiency-Neonatal jaundice,kernicterus)資料:Health problems in Chinese children are different, CY Yeung, HK J Paediatr(New Series)2003
較少見病症
神經管缺損(Neural tube defects)
囊腫性組織化(Cystic fibrosis-Meconium ileus)
Rh同族免疫作用(Rh-D isolmmunisation)
先天性髖關節脫臼(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s)
肥厚性幽門狹窄(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
腎發育不良-肺發育不良(Renal agenesis-Pulmonary hypoplasia)
先天性新陳代謝出錯(Inborn errors of metabolism)
撰文:陳旭英 攝影:張文智 設計:林彥博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