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蘋果日報
A16 | 周日健康 | By 李妮鍾 | 2014-12-07
A16 | 周日健康 | By 李妮鍾 | 2014-12-07
蠶豆症寶寶 就醫先告知
在喜迎新生寶寶時,部分家長會接到新生兒篩檢中心通知需至醫院複檢或確認,其中最常遇到的是G6PD缺乏症檢驗項目懷疑為陽性,這時便須進一步抽血定量紅血球中G6PD的活性來確診。
G6PD缺乏症的正式名稱為葡萄糖-六-磷酸鹽去氫酵素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 G6PD deficiency),常稱為蠶豆症,為常見的代謝異常疾病,台灣盛行率約估計為1.61%(男生2.81%,女生0.70%)。此酵素為紅血球在葡萄糖分解代謝過程中的重要酵素,能保護紅血球免受氧化反應的破壞。
預防接觸過敏物
G6PD缺乏症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主要照護方式為避免接觸會引起發病的物質,如樟腦丸、紫藥水或食用蠶豆(母親若哺餵母奶,本身也不能吃蠶豆)及某些藥物等,因此就醫時應告知醫師,讓醫師根據病情及身體狀況來選擇適合的藥物。此外,家長常困惑對於含有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以及甲基水楊酸(Methyl Salicylate;又稱冬青油)等成分的產品,是否可以用於G6PD缺乏症的寶寶?衛福部於2007年曾經發布新聞稿,建議含有上述成分的吸入劑、擦劑、滴鼻劑等,應在仿單上加註「嬰兒及2歲以下的幼童(含嬰兒)禁止使用」的警語(無論是否有蠶豆症),而其他的外用劑型則須詢問醫師或藥師並謹慎使用。含樟腦的外用藥品建議蠶豆症患者無論年紀大小均勿使用,而含有甲基水楊酸的外用軟膏需加註每天使用量的上限,以避免中毒。
延遲治療 恐致死
大部分的蠶豆症患者是沒有症狀的,只要預防得當可能終其一生都沒有發病。但若接觸到會引起發病的物質,紅血球將產生過多的過氧化氫(H2O2),導致紅血球的破裂(所謂的溶血),並產生像是新生兒黃疸、急性或慢性溶血性貧血等。患者的症狀為疲累、背痛、貧血、黃疸或深茶色(或可樂色)尿。抽血檢查可發現血紅素降低、未結合型膽紅素上升。對於產生黃疸之新生兒可以照光或換血治療,如延遲治療時機,則恐發生核黃疸,甚至有死亡風險。其他年紀的患者,則會依照發病嚴重度給予輸液或輸血治療等。發病的機率與病患本身殘餘的酵素活性、年紀、體重、接觸物質的量都有關係。如果發病或是接觸到可能會引起發病的物質,請患者盡速就醫。
作者
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醫師 李妮鍾
資料來源:G6PD 缺乏症/蠶豆症資訊站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https://www.facebook.com/G6PD-%E7%BC%BA%E4%B9%8F%E7%97%87%E8%A0%B6%E8%B1%86%E7%97%87%E8%B3%87%E8%A8%8A%E7%AB%99-215564885253417/?fref=ts
以上資料只作參考之用,詳情請諮詢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